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世界文明史提示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习历久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

记载着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烽烟的、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人类文化经典。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有人说,这是孔子给中国人制订的行为规范,以至有许多言论至今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一))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故事】

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积极推行儒家学说,成为孔子学说的传道人之一。《论语》中有14次提到曾子。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谦虚,勤奋好学,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

同学们向曾子取经,问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问自己,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不欺骗朋友,也没有自欺我心。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有没有勤于实践,内化于心?我把知识教授给别人之前,自己是不是先自温习了。想清楚这些事情,我才能安心地休息。”

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一))

曾子认为,躬身自省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

【启示】

在纷繁的世道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何才能保持真我,保持沉着的心态呢?曾子从孔子教导中悟出“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告诉我们,要不断审视反省自身,一天之内要多次问问自己,这既是对自己当日言行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翌日言行的提醒,通过这种总结和提醒,使自己每天都牢记言行准则,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人格。

曾子的“三省吾身”修养方法,也提出了“忠”和“信”的做人标准:“忠”的特点是“尽”,即办事尽心尽力;“信”是信任和信用,表现为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为人忠实,讲信用,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受金钱和权力的驱使,有多少人失德失信,被人们称为“老赖”,东躲西藏,惶惶不安地生活。

又有多少领导干部,忘记了要“三省吾身”,不能经常反省自身,以至站在审判台前才知痛哭悔过。

写到这里,正好看到一则消息,4月1日深夜,又有6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有厅部级大老虎,也有县处级领导干部。

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故事】

由,即仲由,字子路,他的一生都在追随孔子,是孔子最忠实的学生。也是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他常常和孔子争论问题,有时两个人会互相批评,在《论语》中有41次提到他。

仲由在孔子的弟子中是最好勇力的一个,他性格率直,为人粗犷,做事有些鲁莽、浮躁。

这一天,孔老师正在讲课,忽然瞄见仲由(即子路)在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于是就突然点了他的名说:“仲由!我刚刚讲的这些,你都听懂了没有?”仲由吱支吾吾,好半天说不上话来。孔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你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是真正的智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真知,领会儒家之道的要义。

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一))

【启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被人们最广为流传的名言之一。

常常用来提醒人们用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知识,不能有半点虚假。要养成踏实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要骄傲自大,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以至于目中无人。要沉下心来学习知识,不要浮夸、虚荣,不能半懂不懂,更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的认知态度,告诉我们要承认知识的无限性,正所谓的“学海无边”,要承认自己总有不懂不会的知识,这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种淳正质朴、不尚虚华的谨慎学风,让我们受用终生。

看到原文中的两个惊叹号,你有没有感觉到孔老夫子此时特别生气?当年你在课堂上站着听老师训话的情景是不是再现啦?

老师对学生,真正是“爱之深,责之切”啊。

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一))

孔子告诫子路,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要不懂装懂。

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故事】

子贡曾评价孔子,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意思是说,孔子老师是一个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人。

可是,你知道吗?孔老夫子也会骂人噢!而且还是骂人的最高境界——不带脏字!

话说有一天,孔老先生正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宰予竟然在大白天回寝室睡觉去了。老先生当然很生气啊,他就说:“宰予他就像腐朽的木头无法再雕刻,粪土垒的肮脏墙壁无法再粉刷。对于他这样的人,我再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又对学生们说:“起初我品评一个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言行一致的;可现在,我再品评、观察一个人,就算是听了他讲的话,可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都是因为宰予让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一))

【启示】

这一章,被后人牢记的有三句话,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听其言观其行。

宰予是孔子的高徒,《论语》中提到他五次。

宰予天资聪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随意说出来的话都很有道理,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孔子看到他白天睡觉,就很生气地责备了他,把他说成像“腐烂的树木,粪土垒的墙”,不成材,无可救药。

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要听一个人说什么、怎么说,更要观察他是怎么做的。因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认为做人应该言行合一,不要花言巧语。伪善与儒家的道德原则相背,那不是孔子所要倡导的“仁德”。

想想现在,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多少时候是被他人的外表、言语所迷惑,因识人不清,而给自己造成伤害。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常常引自孔子的另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我发现这只是孔子说的前半句话,原来我们对他的本意有所误解,这是一个新话题,我会再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四、【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故事】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表现为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

“仁”是孔子谈论时的主题,在《论语》中,“仁”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其他的主题,甚至包含孝道在内,都未曾受到孔子师生如此的注目。——旅美学者、哲学史家陈荣捷《孔子的人文主义》

子贡口才很好,善于雄辩,曾任鲁、卫国两国之相,是春秋末期有名的外交家。

孔子器重子贡仅次于颜回,在《论语》中,记录孔子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也以子贡的最多。

这一天,子贡和孔子又在探讨有关“仁”的话题。

子贡问:“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好处,又能帮助他们生活得很好,这个怎么样?可以说他是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这样的人何止于是仁德呢,简直就是圣人啊!就算是我所推崇的圣人尧和舜,恐怕都难以做到呢!对于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在世上立得住,就要帮助别人也立得住;自己想要过得好,事事通达顺畅,就该让他人也过得好,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以自己打比方,又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这一章,也被后人提炼成四个成语,博施济众、已立立人、已达达人、能近取譬。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是能换位思考,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立稳了脚,也要想办法帮助别人立稳脚跟;自己事事顺利通达,别忘记帮助别人也顺利通达,这是真正实践“仁德”的方法和途径。

论语的名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一))

初读《论语》,所悟甚浅,读书计划继续进行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63112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88100.com/5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