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人心疼主动联系你的句子(分享完让人主动来找你)

前段日子特邀一大所高伙级别律师做内训分享,前一刻听众客户还盛赞"讲得不错,干货满满,很有收获。可最后十分钟,砸在律所和团队介绍上。听众公司法总微信连环喝止:”让这个律师马上停下来,别想进库了,集团和下属单位都不可以推荐,直接拉黑。“

作为组织者,很是无奈,会后不知道该怎么和这位自信心爆棚的律师,沟通本场培训效果和反馈呢?两头都得罪不起。

律师分享的目的是展现专业、宣介品牌、获取新客户、拉近老客户。

若律师讲完,没有紧追不舍的提问、耀眼的赞许、众多的微信好友申请,律师就觉得以上这些目的都没有实现,可得抓住机会再营销一把,不然白白浪费了机会。

结果,免不了用词花哨了点、高傲了点、冗长了点,因为他怕,讲得太隐晦,客户Get不到点子上,可惜,反而适得其反,直接负分。

律师“自我推销”没有问题,但律师职业又非常特别,是少有不被允许给自己打广告的职业,可以“营销”但必须很软,多软才行?多隐晦才够?

关键是客户容忍的度在哪个点上?怎么表达收效最佳?

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多年,暂且有点小思路供参考:

1、把讲解的内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记住,是经过千锤万炼后的浓缩而非段子),冲击听众的大脑,听众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已经在短短一小时内掌握了这方面的全部精华,但真的下手去干又诸多“难以攻克”,这时听众也会去听其他律师的分享,但听众已经被你洗脑,其他律师刻板繁复的讲解听不懂,还是会回头来找你解决问题;

2、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自我介绍,而是让听众对你产生依赖;

3、如果说介绍是为了让听众记得你和律所的名字、记得你是哪方面的律师、记得你多么牛逼,不好意思,律师或律所的介绍实在太过于雷同,根本无法在听众心智里留下任何印象,完全是浪费;

4、若必须介绍,验证下主持人是否足够专业,让她来讲比较妥当,可惜现在很多主持人只是在念介绍语,那毫无意义,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5、主持人不给力,可以律师自己介绍,但别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介绍(很颠覆认知吧),开始听众的预期值非常高,直接讲重点,抓住人心,结束环节直接决定了听众当天的印象,可不能烂尾,把介绍穿插在演讲的环节中,每次只露出一部分,比如讲到某个公安处罚的案子,就提到自己也曾是经侦身份,所以可以非常同感地理解公安这么做那么做的意图;比如讲到某个大厂被监察通报的案子,就提到另一个大厂是自己的客户,在给她们意见的时候就提前预防了这种风险,所以客户那家大厂才在相关的监察中没有被通报,等等;

6、一次课程,能被听众记住的肯定还是内容,听众很少主动记律师名字,甚至很多听完还记不得律所名字。若希望被听众记得的标签更多,一定要融合入内容中,比如案例选择上,选自己做的高难度案例,先绘声绘色地描述案例背景和场景,让听众置身其中,遭遇困境,很难解决,然后娓娓道来自己独特而让人惊呼的解决方案,这个故事足以让人熟记。为什么劳动用工课程比较容易赢得听众盛赞,也在于这个领域足够具象化,充满着让人容易记忆的故事;

7、若是案例匮乏的领域,比如数据合规贸易合规之类,就要区分着来,看听众到底有么有深入研究,极少的受众是自己研究过的,那就讲法理,联系社会经济考量、联系商业运营考量,在知识深度上碾压听众,听众的脑中会打上一个深刻的钢印,这律师是专做数据合规的,且思考得相当通透;不过大部分情况下,听众对此研究肤浅,充满着零碎且相互冲突的小知识点,这时就要有能力把法律概念白话化,用足够常识性的比喻去类比,听众听懂了,感叹这位律师值得引入公司内部,非法律背景的跨部门同事也能听懂他在讲啥;

8、若是没啥新东西的领域,比如公司治理争议解决之类,似乎很难找出具有强识别性的标签,平日里的工作内容很零碎,处理案件千差万别,很容易陷入讲了一大堆案例,商事案例逻辑复杂也没能怎么记住,最后一团浆糊,也搞不清这个诉讼律师和其他律师到底有什么差别。这时考验的就是归纳总结、提炼纲要的能力了,能够把细碎的东西提炼出要点,而且是丰富的要点,在信息量广度和浓度上碾压听众的认知,至少可以让听众收获一个标签,干货密集度好高,我得好好消化一下,这足以引发他们去翻一翻这个律师到底叫谁,我下次还能在什么途径听到他的分享,是不是值得邀请到公司让同事们也听一下。没啥新东西,法律法规稳定反而利于律师把内容“拧干”反复地讲、多次地讲、剔除任何让人分神的部分,强迫听众注意力一直跟上;

9、可惜绝大多数律师根本没空去“拧干”,由于缺乏事先的预讲,时间掌控不好、赘述、临时想词、断断续续,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只讲自己平日里就特别熟的东西,近期接受过相关咨询,只不过是把给客户的法律意见,稍加梳理串起来而已,这样即使准备匆忙,效果也会不错,若表达上演讲技巧润色一下,可以让听众感觉是个充分准备的成熟课程,好感自然倍增;

10、“个人金句”是最佳的个人介绍,听众听你分享,其实根本不关注你是谁,会非常自然地跳过你的个人介绍,但是听众不会跳过你说的金句,因为连他都想引用,去给他的同事转述。金句有点像是你自己对这个主题深入在深入思考后,“嚼烂的心得”,带着你的个人标签和个人特色,在听众记住金句的同时,也记住了你。

让听众主动来找你,才是真的价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63112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88100.com/3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