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

诗意,拓宽儿童心灵的容量。儿童的生命体验充满新奇和混沌,童诗一方面可以确认他们敏锐、复杂的体验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孩子心中难以言说之物的出口。

所谓心灵的容量,与心中的余裕有关。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曾说:“当内心留有余地,哪怕一丝缝隙时,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东西……能使紧绷的情感和思绪有所放松,让它们重新活跃起来。”

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孩子与诗①)

是枝裕和导演的《奇迹》剧照。

童诗源自这样的余裕,也不断拓宽儿童心灵的疆域。好的绘本故事某种程度上也和诗歌相通,它们简洁又准确,充满变化又无比真挚。

但是,身处信息洪流之中的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琐碎且高压的信息,而远离了诗歌,并心怀许多疑问:

儿童到底应该如何读诗?

读哪些诗?

诗歌又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因此,我们计划推出“孩子与诗”系列专栏,由有着多年童诗教育经验的童诗作家、评论家闫超华执笔。他将探讨童诗阅读、创作的路径并悉数经典童诗,展现美国童诗的荒诞、英国童诗的自然、德语童诗中蕴含的哲思、日本童诗的美丽与忧伤……

本期“孩子与诗”专栏,作者闫超华从“童诗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引据经典童诗,尝试描绘出童诗的眼、口、鼻、耳及心灵。童诗并不只是眼见之物,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你很容易就能描绘出玫瑰的样子,但是它的芬芳却很难表达出来,因为它是无影无形的,你只能感受它。”

“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

关于童诗之谜,我们所能窥探的其实非常有限,诗意的体验能在儿童的身心中飞翔多久难以预料,儿童是不断变化的,语言也因此得以流动。一首童诗有着怎样的面孔?在我们最初的时间,童诗何为?这时我想起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我或许会说我们只有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才能为某些事情下定义。”对童诗的辨认是一个美学命题,童诗是灵动的,是生命的,唯有童诗能唤醒其内部的魔法。

一首童诗就是生命闪耀的时刻,童诗的每一行句子都是彩色的线条,在纸上跳舞、远行,直至消失在纸的边缘。从俞平伯先生1925年出版的《憶》开始,中国童诗已走过近百年的生命历程。童诗作为“诗歌的幼年”,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就像我们不重视孩子说的话一样。

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孩子与诗①)

《憶》,俞平伯 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2月版

很多人觉童诗是童言稚语的小儿科,而事实上,童诗是语言中的语言,是诗意的水晶。优秀的童诗不只为孩子书写,成人也是童诗重要的读者。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早已言明:“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在弄清一首童诗长什么样之前,英国女作家依列娜·法吉恩(Eleanor Farjeon,1881-1965,英国作家,于195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在《什么是诗?》中曾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什么是诗?

 

作者:(英)依列娜·法吉恩

译者:不详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

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

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一开始诗人已经言明“诗之谜”,她说,“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很多诗人和读者应该可以感受到,你很容易就能描绘出玫瑰的样子,但是它的芬芳却很难表达出来,因为它是无影无形的,你只能感受它。

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孩子与诗①)

依列娜·法吉恩作品英文版书封。

诗也是如此,它如同语言的呼吸:

呼吸的时候

 

作者:(日)金子美玲

译者:吴菲

 

月亮呼吸的时候

呼出来的

是柔和又让人怀想的月光。

花儿呼吸的时候

呼出来的

是纯洁而又芬芳的花香。

金鱼呼吸的时候

吐出一颗颗美丽的宝石

就像童话里那个可怜的女孩一样。

当花香成为花朵呼吸的时候,玫瑰便开始。诗人顾城有句诗:“花朵是遗落的嘴唇。”你嗅它的时候,它也在吻你。然而,你只能采摘玫瑰,却无法采摘它的花香,因为花香是神秘的气息。事实上,我们在童诗之中,也在童诗之外,换句话说,童诗在别处,而非童诗本身,只有当我们走向阅读并与童诗产生关联时,童诗才会拥抱我们的身心。

在法吉恩的诗中,她又提及天空、苍蝇和海。诗人意在说明:一个概念、一个名称不是诗,那些流动的体验才是诗。关键是最后一句,“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我一直深信柏拉图对诗歌的定义——“那轻盈而带翅膀的神圣之物”。想象作为童诗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它来源于一种精神的自由,若不借助想象的翅膀,语言便无法抵达更远的未来。

童诗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心

让我们重新开启心灵奇旅。一首好的童诗长什么样?它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吗?它有心吗?这些都是好玩的话题。首先让我们看看透过童诗之眼能看见什么吧:

妈妈的眼睛

 

作者:(日)西条八十

译者:金如沙

 

看着妈妈的眼睛

便会想起池塘

周围生长着小树

在清澈的池水中央

有一座黑色的小岛

哪天能划着船儿

去小岛那里转转

那么平静的水底

会有什么样的鱼儿

小岛那么可爱的树上

什么样的鸟儿在歌唱

看着妈妈的眼睛

便会想起池塘。

这首童诗很有意思,妈妈的眼睛变成了池塘,眼球是小岛,睫毛是小树,包括划船、鱼儿和鸟都是诗人想象的场景。我们重点看一下他的表述方式,诗人没说妈妈的眼睛像池塘,睫毛像小树,而是以回忆的目光直抵语言的内部,通过隐喻,呈现奇迹。

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孩子与诗①)

《麦秸的草帽》,(日)西条八十著,金如沙 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2月版

金子美铃曾在诗中说眼睛是“魔法瓮”,能看见“隐形的城堡”,这让我想起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画的一个方框,只有透明之眼才能看见隐藏在里面的童诗。

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孩子与诗①)

谢尔·希尔弗斯坦的方框。(图源:作者提供)

有趣的事情出现了,这首“透明诗”开始慢慢显形,一首童诗就这么一点点露出了自己的样子。

透明男孩

 

作者:(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译者:叶硕

 

我们看见透明男孩

正玩耍在他透明的小屋

他把一块透明的奶酪

喂给一只透明的老鼠

哦,多么漂亮的图

你愿不愿意给我也画上一幅

如果在纸上画一个空白的框框,你能看见什么?有时我们必须拥有第三只眼睛或无数只眼睛,才能看清事物背后的秘密。就像“小王子”的告诫:“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这也是童诗存在的秘密。

那么,童诗有“鼻子”吗?还记得《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吗?一旦说谎他的鼻子会拉长。童诗也是如此,所以童诗需要真诚,一种自然纯真的表达,宛如象鼻喷洒出来的晶莹水珠:

小象

 

作者:(日)窗·道雄

编译:张公善

 

小象,小象

你的鼻子真呀真正长

对呀,我的妈妈鼻子也很长

小象,小象

你最喜欢谁呀快说话

告诉你:我最喜欢我的好妈妈

多么简单可爱的童诗,蕴含的情感又多么令人感动。好的童诗像一束光芒触动你,它们排列在一起,推动语言明亮前行。当我们阅读童诗,童诗也在阅读我们,每首童诗都是我们的自画像。窗·道雄(1909-2014,日本童诗作家,199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事物的奇迹,他曾说:“目送鸟儿飞过天空时,目送掠过车窗的野草和花朵时,明明对方一无所知,我却无以克制地对它们怀着怜爱的痛惜之情。”就这样,童诗的“鼻子”可以瞬间卷过万物之间的关联,在宇宙的中心。

童诗的“嘴巴”呢?它在哪里?在美国诗人杰克·普瑞拉特斯基(Jack Prelutsky,1940-,美国童诗诗人)这里,他的口味有点吓人:“我的口味很吓人/我都不敢想/我吃的是腌制的蛇/黑麦烤小鸡嘴/我还吃了一碟蜜饯蜗牛/和什锦猴唇/再就是一碗海龟尾肉冻/和一盘河马薯片……”

下面我们看看贾尼·罗大里(Gianni Rodari,1920-1980,儿童文学家,1970年获国际安徒生奖)的“童诗胃口”怎么样:

邮票的发明

 

作者:(意)贾尼·罗大里

译者:邢文健亓菡

 

我不明白为什么

贴邮票的胶水

做得那么难吃

泛着一股萝卜味

请站出来

谁能发明红醋粟味

薄荷味的邮票

啊,真让人心醉

柠檬味邮票

那么鲜美

多么稀有的果子酒邮票

一个孩子总想尝一尝“贴邮票的胶水”味道如何,很显然,他也在舔着语言本身。在人类的幼年,“新奇”起源于内心的纯洁,而跨越语言的神秘界限就是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其中就包括嘴巴的感知。在这首童诗中,罗大里继续发挥他“假话国”的童话经验,孩子幻想他吃到了各种美味的胶水,就像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层次。看吧,我们一旦钻进童诗的“嘴巴”,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要是能什么就什么补充句子(一首童诗长什么样?|孩子与诗①)

《天上和人间的歌》,(意)贾尼·罗大里著,邢文健 亓菡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而童诗的“耳朵”又在哪里呢?你能听见童诗中的声音吗?是的,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最细微的声响。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在诗歌《哑孩子》中说:“在一滴水中/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要是我们的嘴巴丧失了声音,也就丧失了言辞。这需要你的耳朵去储存声音的泉水:

 

作者:吉葡乐

 

蛐蛐有一个泉

在夜里流着

耳朵取来它的杯

把泉水存起来

童诗中的想象力铺设了我们的心灵奇旅,它们是语言的晶体,具有最初的陌生的秩序,童诗邀请所有的孩子进入“诗园” 玩耍,童诗中的音律像翅膀一样轻盈。于是,一个声音慢慢传来:

巴喳巴喳

 

作者:(英)里弗茨

译者:韦苇

 

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

巴喳巴喳

“笃笃 ”听见这声音

就一下躲到了树枝间

“吱吱”一下蹦上了松树

“嘣嘣”一下钻进了密林

“叽叽”嘟一下飞进绿叶中

“沙沙”哧一下溜进了树洞

全都悄没声儿蹲在看不见的地方

直盯盯地看着“巴喳巴喳”越走越远

如果我们走进林中,我们的鞋子就会踩出“巴喳巴喳”的声音,这时,有个“笃笃”听到这声音,马上就飞进树枝间躲了起来,“吱吱”一下子蹿上了松树。“嘣嘣”呢?它一听到“巴喳巴喳”来了,就连忙躲了起来。接下来就是“叽叽”,它一听到声音就嘟地一声飞走了。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个听到“巴喳巴喳”的声音了,它叫“沙沙”,用你的耳朵好好猜猜吧,它们都是些什么动物?没错,它们是啄木鸟松鼠、兔子、小鸟和小蛇。

童诗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中完成自我,不同的国家童诗的风格也不同。童诗的语言是指向未来的,它是多元而丰盈的,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独特的,亦如生命本身。那么,也许有人会问,童诗有“心”吗?我为什么看不见?为什么孩子能透视这一切?

 

作者:(日)金子美玲

译者:吴菲

 

妈妈是个大人

老大,老大的

可是她的心,却很小很小

因为妈妈说,在她的心里

装进了一个小小的我

就再装不下任何东西

我还是个孩子

很小,很小的

可是我的心,却好大好大

因为在我的心里

装进了一个大大的妈妈

却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

要我去考虑

我记得曾经有个男孩问叶嘉莹女士:“什么是诗?”叶嘉莹笑了笑,反问道:“你的心会走路吗?”男孩摇摇头。叶嘉莹又问:“你家在哪里?会想念家中的亲人吗?”男孩不假思索:“远在开封,常想爷爷奶奶。”叶嘉莹说:“这就对了。想念就是心在走路,而用美好的语言将这种想念表达出来,就是诗。所以,诗就是心在走路。”童诗之心就是语言之心,“心在走路”延续着童诗的“游戏精神”,爱与想象构筑了童诗的法则,并赋予语言以自然的心灵刻度。于是一首童诗也就完成了它的面孔和身心,童诗的生命通过语言放出光芒。

一首童诗到底长什么样?这是“诗之谜”,或许只有童诗自身能回答,而我所要做的是通过童诗的阅读经验继续在纸上航行,并和你们一起瞭望明亮而纯真的灯塔。

撰文/闫超华

编辑/张进 王铭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63112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88100.com/2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