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陪伴感悟和心得(成就阳光独立自信的孩子文案)

本文字数6985,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如何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作者陈文姬,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就职于首批“四川省示范高中”资中县第二中学。人民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所任教班级的孩子品行和成绩都有突出表现,因此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好评。其本人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深刻见解,业余时间坚持为教育专栏写文章,读者群体广泛。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明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他一起成长,但大多数都流行于形式,却忽略了质量。然而,究竟要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孩子呢?试着把自己“变小”,与孩子做朋友,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倾听孩子内心世界里的酸甜苦辣。

本书作者分享了如何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与其一起成长,生动形象的情景再现、独到的分析和具体的方法,有助于读者认识到陪着不等于陪伴,轻松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父母更轻松,亲子关系更融洽

接下来我们分两部分介绍本书,第一,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孩子;第二,如何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亲子陪伴感悟和心得(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成就阳光、独立、自信的孩子)

01、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呢?本书作者认为,那就是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取得成功、自在地生活,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型依恋,为孩子的大脑发展、幸福成功打下稳固的根基,也可以铸就和谐的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因为加班、压力、电子设备等外在因素而忽视孩子,即便父母们都了解陪伴的重要性,给予孩子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因此他们经常感觉焦虑、内疚、担忧。父母会说,我一定要多陪伴孩子,但是等这种情绪过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还有的父母真的陪伴孩子了,孩子在一边玩,父母在一边工作或者玩手机,殊不知,这种流于形式的陪伴一点效果都没有。因此,本书作者提到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用真心、有耐心、还贴心。

那么对于父母来说,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呢?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

1、多陪伴和关爱孩子

什么是陪伴?之前分享过的一本书《高质量陪伴》中提到,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全身心地与孩子相处,动用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觉知。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很多父母陪伴孩子觉得只要看着孩子,不让孩子受伤就可以了,能够及时回应孩子就足够了。但这是不够的,虽然孩子小,但是他们很敏感,你有没有身心的陪伴,他是能够感受到的。

有关儿童发展的纵向研究清楚地表明,预测儿童成长的最佳指标之一就是他们是否有人陪伴,是否因此获得了安全感,是否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孩子一生幸福和成功的根基,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要帮助孩子形成这种依恋模式,从而更大胆地体验世界,取得成功。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心灵脆弱而敏感,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变得自信、乐观且有勇气。然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试图用命令、威胁、强迫等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屈服,甚至不惜去欺骗孩子,以至于孩子的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绝大部分父母虽然每天都在陪伴孩子,却没有让这份陪伴成为孩子和自己幸福快乐的源泉。虽然父母每天都想着为孩子好,但事实上却没有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不是父母跟孩子在一起就叫陪伴。高质量的陪伴重在理解、尊重、接纳、鼓励和欣赏。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然后按照他们最自然的样子成长。如果陪伴没有质量,不讲究技巧,那恐怕只会事倍功半,徒增孩子的失望和烦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呢?很简单,多关怀和关爱孩子,避免孩子的情感缺失,导致孩子内心孤独。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应该尽量每天都给孩子预留出时间,哪怕是陪孩子吃个晚饭,或是每天睡觉前谈谈心也好。陪孩子吃饭时,注意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心声,之后再解决孩子的疑问和难题;睡觉前给孩子拥抱或是鼓励,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聊聊天。这些真心的陪伴都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感。

其次,父母要记住关掉手机,不能做敷衍孩子的“低头族”。孩子是敏感的,你有没有真心地投入,他完全可以感受和体会到。

最后,不管在忙,都不能晾着孩子。在家庭中爸爸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爸爸说自己有多忙,没时间陪孩子,绝大部分的爸爸,几乎都不同程度地缺席孩子的学习、生活,少有时间去陪伴孩子。即便有时间在家里休息,也是手不离手机,人不离沙发,很少与孩子交流和玩耍。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经常缺失孩子的成长,那么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也就不会找你说话和亲近了。这也是一种情感的缺失。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等待我们去弥补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我们错过了他们的成长,就是永远错过了;孩子的一些性格缺陷和不良心理一旦错过了童年这个最容易纠正和改善的时期,就会给他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

比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发表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数据显示仅有10%的少年儿童在心情不好时,能够得到父亲的理解和安慰;仅有6.9%的少年儿童在空闲的时间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仅有15.5%的少年儿童觉得父亲尊重自己,能让自己感到自信;仅有8.5%的少年儿童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告诉父亲。

还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46.9%的人认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而仅有13.0%的人表示父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

种种数据调查都在显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父亲把教养孩子的责任推到妈妈的身上。其实,相对于只有妈妈的陪伴来说,有父亲陪伴和教育的孩子会成长得更优秀,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妈妈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在父亲的陪伴下,孩子会更自信勇敢、有主见和有想法,因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父亲的陪伴可以给孩子力量和勇气;在父亲的陪伴下,孩子的自控能力会更强,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因为父亲的思维偏于理性,不会像母亲一样溺爱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会更强烈,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也不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因为父亲是孩子最好的靠山,有了父亲,孩子就有了主心骨。

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能够给孩子正面积极地影响。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影视剧《都挺好》,其中的就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到底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其中有一个角色叫苏明玉,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她有些不近人情——母亲去世后,她虽然出钱出力,却没有明显的悲伤情绪;对大哥冷漠、疏远,对二哥刻薄、记恨。可等她回忆了过去的时光后,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就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造成的,父母偏爱哥哥们,有好吃的给哥哥吃,对明玉却非常苛刻、冷漠。觉得女孩子没有什么用处,大哥二哥想干什么都行,但是她却不可以。明玉想要报补习班,妈妈嫌弃她花钱,一口就拒绝了。可当二哥说要去旅行时,妈妈却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大哥要出国留学,妈妈就卖掉了明玉住的房间。然而等到明玉上大学时,妈妈却逼迫明玉上免费的师范学校。只因为她觉得女孩子上大学没有什么用处……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会有多痛苦,内心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呢?所以,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呢?

第一,树立家庭仪式感。其实我们给良好的生长环境无非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幸福的!是受父母爱护的。让孩子更直接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重视、尊重,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和幸福。因此,家庭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孩子出门前,妈妈给予的一个拥抱或是鼓励;睡觉前,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晚安;生日时,父母给孩子布置一下房间,举办一个生日派对等等。

这些简单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如果父母善于营造仪式感,重视给孩子制造惊喜,那么孩子对于幸福和快乐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同时对自己的生活都会更加热爱。

第二,不要当着孩子面吵架。如果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会没有安全感,他在家里会高度紧张,下意识地观察家庭氛围,爸爸妈妈有没有吵架。这种压力,会让孩子异常敏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尊重和欣赏孩子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需要尊重和欣赏孩子的好。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一切都值得去爱、去尊重。这就是父母的必修课,也是高质量陪伴的核心。

比如,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应该是完美的,也必须是完美的。只要发现孩子有缺陷和不足,他们便会想方设法改变孩子。孩子有些丰满,父母就说“你太胖了,应该减肥”;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就整天逼迫孩子努力学习。

但是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孩子还那么小。即便孩子存在着不可改变的缺陷,那也是他人生中最为独特的特点。所以,作为父母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给予他尊重和欣赏。当你能够全身心的接受和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爱和和支持,让他充满信心和力量。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回到孩子本身,抛弃“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偏见,重新发现孩子,欣赏他们身上的与众不同,慢慢地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赋予他们自由和信任,如此一来,孩子才能积极地给予父母回应,并且创造更大的惊喜,也会变得更自律。

4、控制自己的脾气

控制自己的脾气意味着要做到不吼不叫,进行正面管教,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大吼大叫,但是吼叫对于减少孩子的失当行为并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之前分享的书《不吼不叫》中提到,吼叫会影响到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积极感受,会让他们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负面,也会影响他们和父母、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比如更习惯用激烈的冲突来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也很难学习到积极的社交方式,比如和他人合作和同理心。

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积累的愤怒情绪,对孩子整个青春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短期的杀伤力,而且也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父母为什么会吼叫?首先是迁怒孩子,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失去耐心,对孩子大喊大叫,但是其实这是满足了父母的情绪发泄,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本该是美好的亲子时间,却因为一点点小事,被满腔怒火破坏。

孩子犯错是正常现象,可如果每次犯错都会引起家长的暴怒,甚至因为一件小事就会升级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只多不少。首先,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们都是有强烈的自尊心的。人前人后,孩子即便是犯了错,他们也不愿意低头认错,就是因为自尊心的存在。父母因为小事,对孩子进行劈头盖脸地打击,毫无意外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就是,你脾气升级、怒不可遏,孩子不愿意看你的“脸色”,反叛升级。

如此一来,自觉没有“面子”的孩子,会学会逃避而非认错,选择沉默以示抗议。长此以往,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会越发紧张,严重的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要放任自己的火气越来越大,这样不仅会吓着孩子,对你的情绪也是种伤害。发脾气也要合理才行,而不是乱发脾气。

02、如何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接下来我们说说培养优秀的孩子应该怎么做?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不意味着溺爱孩子和纵容孩子。一个不自律、不懂规矩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变优秀的,更没有办法成就事业。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懂规矩,明白做人做事的底线在哪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作者给了3条建议,大家可以参考。

1、给孩子定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没有规矩的约束,就会变得放飞自我,甚至沾染恶习;一个集体,没有规矩,就做不成大事。人是自由的,但应该是相对的。只有相对自由的人,才能把握分寸。规矩,需要从小树立,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立规矩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只要立了规矩就一定要遵守,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比如,我们跟孩子说,吃饭前不能吃零食;那么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家长都不能心软,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你妥协了,那么孩子会觉得我只要哭一下那么我的目的就能达到,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

也就是说,立规矩需要家长持之以恒,不要因为孩子的推翻或者反抗,大人被动的半途而废。如果大人无法坚持容易产生动摇心理的话,会间接“鼓励”孩子习惯性地反抗直到成功。

第二,立规矩前,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解释前因后果,并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你要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矩,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了,他才更容易接受。

同时,给孩子立规矩,也是给自己立规矩。家长要跟孩子一起遵守这个规矩,不能家长随心所欲,而对孩子严格管教,这样孩子会觉得不公平,那么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让这样,我就不这样。只有,双方保持一致的认知,好习惯才能顺利养成。

当然,家长遵守规矩了,但是孩子没有,而且屡教不改,那么就需要向他出示一张“红牌”。孩子犯了错,大人都会加以批评教育。但孩子自律性差,一次两次犯错之后,不管孩子接不接受教训,都应该避免孩子再出现类似行为。

家长要注意观察,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就应该给予他们直截了当的惩罚。比如,这时候,向他出示一张“红牌”,告诉他已经失去某项活动的资格,或者剥夺他们拥有某样物品的权利。

红牌惩罚,目的不是惩罚,而是给孩子一个冷静和反思的机会。当他们失去做某件事情的资格,才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做出相应的改变。

2、培养社交力

社交能力也称社交智力,指一个人能够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和意图,并结合自身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为。社交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避免各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等。而且积极社交可以避免孤独,降低40%的痴呆症的风险。

很多孩子很孤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爱说话。其实并非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是在天生或者后天的影响下,孩子不愿意向其他人敞开心扉,拒绝表达自己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多让孩子接触一些集体活动,多参加一些聚会,让孩子融入到大环境中,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当孩子跟小朋友出现矛盾了,我们做的不是第一时间去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调节和引导孩子自主处理矛盾。

面对孩子的交友需求时,我们在表扬的同时,还需要学会支持。如何支持呢?帮助孩子扩大朋友圈,既是给孩子不同的交际体验,也能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

比如,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带孩子出去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等,这些做法都是不错的选择。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父母也要做好积极改变,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不要总宅在家里。

3、培养孩子的学习力

父母们若是想让孩子学习好,就应该让孩子爱上学习,且找到高效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强迫孩子学习。作者说,一个只能待在家里读书的孩子,和一个能够走出家门、了解和探索世界的孩子,区别真的非常大。

待在家里读书的孩子,即便通过书本、网络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所了解的“世界”也是扁平化的、刻板的、抽象的。而真正体验这个世界精彩的孩子,由于接触到更多的人、景物、事物,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丰富多彩的、生动立体的,从而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长大后,这类孩子的见闻和阅历不仅丰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所以,父母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应该让孩子出去了解这个世界,直观地去感受和探索世界。

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带孩子去旅行,当孩子亲眼看到世界的缤纷多彩,亲身体会它的千姿百态时,视野和思维就可以得到扩展,心灵就可以得到洗涤。

再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游学,开始一次独特的探索成长之旅。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独立、探索能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可以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爱学习需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发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要知道,学习本来讲究的就是一种兴趣,孩子爱上学习,才能把困难的课业变成有趣好玩的事情,那么取得好成绩就不成问题了。同时,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什么,若是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任何时候都主动学习、努力学习,那么成绩的好坏就不那么重要了。

比如,孩子喜欢文学,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多阅读,用文学的魅力来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不喜欢学数学,父母可以让孩子多玩一些数学游戏、智力游戏,让孩子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孩子觉得物理很难理解,对物理不感兴趣,父母可以带孩子到科技馆参观,带孩子多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请不要给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更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取得好成绩,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其次,我们还需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提升孩子的记忆力。比如,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一些记忆方法,像理解记忆法,还有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都是不错的选择。

理解记忆说的是,通过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去记忆,比如记忆古诗,我们可以先帮助孩子了解古诗的含义,那么孩子就不会死记硬背了;联想记忆说的是,通过利用知识点的共性,联想其他的知识点;分类记忆法说的是,把知识点按照规律分类,然后按照规律一类类记忆。

总而言之,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加强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

亲子陪伴感悟和心得(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成就阳光、独立、自信的孩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63112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88100.com/23525.html